
中國院院史館平面
院史陳列館入口,以中國院LOGO為設計元素,抽象出“A”字造型,配以中國院紅,將院標和歷次更名印刻其上,從這里走進中國院70年的風雨征程。
中國院總建筑師崔愷手稿
中國院院史館入
序廳,入口標志由頂部延伸至主背景墻,兩枚方印放置于此,代表從1952年成立至今已70載,也代表六代建筑人的尋根之路在此開啟。右側墻面上書寫著崔愷院士為院史館編撰的前言以及中國院從成立到現在歷經7次調整、重組,1次撤銷的變化過程;左側書架擺滿院內出版的各類書籍。展覽由此拉開序幕。
序廳
主展廳,空間以原木色為主色調,吊頂采用深灰色鋼板網,設備管道都消隱在網格界面里,內部涂刷深灰色乳膠漆;地面采用深灰色聚氨酯彈性地面,將展示墻面完全突顯出來。兩側展墻上展示的是以時間為順序,從1952年到2022年各個時期的重要代表項目,共計照片168幅,幾乎貫穿了整個時間段的集合大型公共建筑和國慶建筑、國家機構與單位建筑、震后重建項目、(涉外)賓館和酒店、住宅、援外與海外項目等。從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讓參觀者直觀的感受到現當代中國建筑的演化及中國院在不同階段所擔負的職能。
主展廳
照片下方以及中心島柜,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展品,它們能夠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特征,而這些都是中國院這段歷史可觸摸的證明。如在1950-1960年代,重要建筑設計圖紙保存被玻璃干板完整記錄,通過展柜內背光的展示手法,讓參觀者清晰看到黑底白線,精致、準確的記錄著建設部大樓、北京飯店、北京電報大樓等一系列重要建筑的透視、平面、剖面。又如國外建筑參考資料,這些資料以翻拍的照片為主,輔以少量的文字說明和總結,為當時中國建筑師對國際建筑的了解、發展趨勢的判斷,以及出現在中國的建筑現象等,都提供了直觀且具體的材料。
玻璃干板
國外建筑參考資料
在主展廳中間的展柜中,有林樂義、陳登鰲、戴念慈、龔德順幾位中國院前任總建筑師的專柜。在這里,可以看到他們的工作筆記手稿、手繪草圖以及他們使用過的工具等。這些物品牽引出那個大家尚不大了解的世界:他們曾經的工作、思想、環境和追求。
繪圖工具
手稿
一座座經典建筑展示著創作的道路。一段段工作回憶是建筑人生的敘述。幾十年前珍貴的手稿和影集,追述著前輩們對建筑事業的奉獻。七米多的長卷,記錄著七千位奮斗者的姓名。
建筑筆錄
職工名錄
如果說主展廳是以物品展示為主的話,小展廳營造的則是一種具有時間感的場景——工作臺面對新建的建筑工程部大院,臺面上是手工繪圖時期的各種工具—丁字尺、三角板、橢圓板、比例尺、紅環針管筆等,身后是各個時期的建筑畫,另一側的展架上是不同時期的照相機、幻燈機、電腦、錄音機……從“設計人員”的身后走過,上樓進入東側的上層展廳。幾乎每位參觀者都能在這里發現帶著自己記憶的物品,以及物品背后的故事和時代。從這一點上說,不同的展品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的不僅是一個機構的成果和成就,而且是一個共同體的工作狀態。
小展廳
東側的上層展廳是在各種活動中留下的歷史照片,是幾代建筑師留下的時光印記。
榮譽陳列室,這里展示著的一座座獎杯,一塊塊獎牌,兩支奧運火炬,上千項獲獎記錄,都代表著中國院的榮譽。
榮譽陳列室
部分獲獎記錄
最后,引用崔愷院士的話:“歷史是對過去的呈現。……歷史是后人回顧整理的,不僅僅是找到來時的路,更重要的是汲取精神和智慧,走向未來。”很榮幸,中國院院史館得此使命。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